您的当前位置是:首页

文化研讨

来去看戏

时间:2014-03-11 阅读: 陈再藩

因为是潮州人,我对偶尔在《南洋商报》(商余)版上出现的潮州戏名特别敏感。

 如此,我断断续续读过了(桃花搭渡)(杨令婆辩本)(刘明珠)(杨子良讨亲)等好一些潮剧文章。
 脑海里当然记牢了作者的名字:宋扬波。同时暗忖:“又是一位潮州文人!”
 当然,我早知道,北马的宋扬波是马华文坛的一支健笔,却不知他也是潮州老乡。
 读到他的潮州戏专栏后,不自觉地认定他必住大山脚。
 印象中,大脚下潮人特多。
 我认识的宋扬波,仅此而已。
 
但这本〈热潮戏.潮戏热〉,宋扬波与素未谋面的我皆认定,序文该由“媒人”来写。媒人者,小曼也!
 
,
从小就听母亲赞叹潮州媒人精彩绝伦的推销功夫,即使是要撮合单眼瞎新郎与跛脚新娘,也能预防日后双方发现货不对办时兴师问罪,先把话说在前头:“三面五目,以后免旦长短脚话!”
 小曼做媒,让零散的文章结集出版,只因好文章感动我心,已之所乐,欲施于人吧了!可不像戏台上那摇着葵扇的媒人婆,将次等货当名牌卖!这本书,是我第二次客串媒人。第一次,在马六甲荷兰街登上“鹏志堂”的阁楼,从侧窗惊见老屋瓦上那一片“明朝的天空”后,辗转寻觅百年老街的传说与资料,最后总算读到张木钦那 系列〈荷兰街口夕阳斜〉的剪报,惊艳之余,不忍任其横遭岁月流光淹没,于是,找上大将出版社的傅承得。未顷,〈荷兰街口夕阳斜〉以中英双语于2000年面 市,证明小曼作媒,牵的是名副其实的好文章。
 
 这次作媒,有个背景故事不得不提。
 壬午春节前,柔佛潮州八邑会馆会长李树藩找我,商议一个别具新意的民俗庙会活动概念。
 
 年农历三月初三,是柔佛古庙元天上帝的神诞,也是一年之中,在古庙内唯一搭棚唱戏的庙会。今年,会馆有意邀请唱做功力日愈成熟的柔佛陈氏颖川公会儒乐团 (业余潮剧团)替代传统戏班上场亮相,同时将筹办系列潮人民俗活动,如潮人民俗展、潮州大锣鼓演奏、潮州童谣演唱、舞狮武术表演,以及种类繁多的潮州美 食,为的是重视百年庙会的热闹与精彩。
 
就这样,除了建议以“三月初三锣鼓响”为主题名称外,我脑海里盘算的是:“如何让庙会渐渐淡化的民俗色彩,增添多点精致与耐久的文化元素?”
 
从儒乐团,我想到了地方戏曲艺术的欣赏,也想起了一个坐在戏棚前和老婶们一起津津有味看戏的名字:宋扬波。
 于是,从副刊老编那里找来电话。我从声音里认识了不是住在北海的宋扬波,也将红线接上了大将社长傅承得。
 从收到文章的复印本到编辑出版,这宗“婚事”的筹备时间大约只有一个半月。
 
柔佛潮州八邑会馆及柔佛颖川陈氏公会爽快包销一千册,倒是这宗婚事水到渠成的原因之一。
说来真巧,我这潮州媒人所牵的两桩良缘,竟都“肥水不流外人田”!
 ─把荷兰街峇峇文化写得像翰祥电影一样精彩的张木钦,是潮州人!
 ─把潮戏说得如此叫人酣醉的宋扬波,也是潮州人!
 难怪傅承得这位福建佬,有时要猛喊:受不了呀,一片“潮声”!
 
:
宋扬波的潮剧专栏,一如精彩的折子戏,其文字节奏轻巧押韵(怎么就像遇上了桃花?书写风格幽默有趣,对某些潮剧剧情的对比评说,更是新奇鬼马。内容方面,举凡潮戏剧目、戏坛逸闻、旦丑演员,乃至鼓乐布景、编曲唱腔等等,皆如数家珍。
 
能有如此专来“戏痴”,真是潮人之光、潮戏之幸!这本书,“热”潮戏的戏迷读来,宛如遇上好的戏脚,势必一见如故、一读上瘾,对一般读者而言,扬波说戏有如黄正经先生讲古,戏里戏外者阳吸,读着读着,梢不留神便会泥足深陷,爱上咚咚锵。
 
而像我这样的中生代潮州阿兄,读起来仿佛沿着时光走廊,不知不觉回到童年岁月。
 
四十几年前,新山的沙玉河畔一带,从老巴刹到直律街的柔佛古庙之间,潮人店家林立。正月二十日游神或七月半盂兰盛会,几台戏互较声色,戏台方圆内人山人海。 也许是因为当年个头小,总觉得那时的戏台特别“阔银幕”,密锣紧鼓声中,真的就容得下酣战双方的千军万马。就在那种能热热闹闹穿梭戏台和零食档的庙会里, 我开始从戏里读历史忠奸、读英雄美人,也读出了乡土和点点滴滴的潮人文化。
 
其实,我更在鼓乐灯火中,偷偷对(穆桂英挂帅)这出戏里的那位杨门女将萌生一种爱慕的情愫,看戏之后,最爱在纸上白描战鼓擎天、旆旗堆云的烽火台上那英姿飒爽的巾帼甲胃... ...
 
那戏班,是“织云潮剧团”。
 那一年,我刚升上初一!
 
:
说了这么多潮人潮语,我心中最惦念的,却是日渐腿色的地方戏曲艺术。不管是什么方言戏班,一律江河日下,再隆重的酬神戏,也显得斑驳褪色与苍白。
 
倒是成立于1989年的新山颖川儒乐团,在民俗文化的灯火阑珊处,摸索出一出又一出叫人惊喜的潮州戏,1999年,该团大胆远赴汕头参加国际潮剧节之后,唱做之功,除了由正宗师傅南来指导排练之外,似乎再也难以满足这几位戏龄皆在十年上下的丑旦演员日愈强烈的拔升欲望。
 
原来,他们今天搞一场潮戏的功夫,从导演到文武两部的乐师,竟是涉及中马新泰四地的国际文化工程。新山的文化地平线,除了温任平十几年前便提起的“新山模式”与“三陈一姚”,我们倒忽略了“内声”悠远的这个地方戏团了。
 
走笔至此,桌上搁着新加坡戏曲学院电传来的邀请,一出名为〈刺梁骥〉的潮戏,周末将在彼岸连演三晚,演员全是小学学生,据说票房将满。
 
突然想起传统戏班的开戏仪式里,〈李世民净棚〉这个环结,唐朝开国皇帝出场的那区区几句台词:
 
“高搭彩楼巧艳装,
梨园弟子有千万,
句句都是翰林造,
唱出离合与悲欢,
来者万古流传......
 
“翰 林造句”是戏曲艺术的底蕴,不论是唱是白,都不能在戏台上随意搪塞,当前的文化环境叫戏班都专业不了,业余剧团就更不奢望“梨园弟子千万”的盛况,但能象 彼此一样,练就一班能“刺梁骥”的小娃,似乎还能期待的长江后浪涌来,今天的戏台,也许不需“彩装巧艳”,但戏台下总得有老少来者,这样,传统戏曲才能一 代传一代,才能有宋扬波期盼的“潮戏热”。
 
今年,“三月初三锣鼓响”,除了新山土产潮剧团呈现新戏,更献上“热”潮戏的好文章,希望愈来愈多人喜欢,希望不久之后,就是“潮戏热”了!
 
,
三月初三 
儒乐团配上字幕演出〈金鸡玉兔〉。
 “行!来去看戏!”

© 2012 潮州王伉传统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本站网络实名:潮州市王伉传统文化研究会

服务信箱:czwkctwhyjh@czwkctwhyjh.com 备案编号:粤ICP备1300753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