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是:首页

文化研讨

打造庙会品牌

时间:2014-03-11 阅读: 陈再藩

 

  提起庙会,你脑海里会浮现什么印象?大拜拜的神诞、应节的香火、兀自喧唱的酬神街戏、难得碰头的善男信女、好奇的小孩、哪里热闹哪里摆的摊贩、突然重现的捏面人,甚至,讨施舍的乞丐……
  跨过这些印象,我们是否可以从庙会这样的“节场”里,找出一些珍贵的文化特质?
  有些庙会,维系着当地一代代人的乡土感情与回忆,新山逾百年不老的柔佛古庙游神便是一例。
  童年时被父母牵着手在春节后“下坡”去看游神的兴奋,是许多年轻父母今日带孩子去看游神时的私藏心情。古庙山门当年被拆,有海外学子在异乡顿足痛哭,正是这种童年乡愁之伤。
  把庙会当作“节场”,是个“时空”概念。节场是某个特定的节目(时间)和庆祝仪式所在地(空间)的有机结体。
  把庙会当成难得的民俗文化节场,新山潮州人的社团三年来进行着一个打造庙会品牌的文化工程,名叫“三月初三锣鼓响”。
  节场的时间元素是农历三月初三。此日是潮州人供奉的玄天上帝的神诞,也是古人的春游佳节。
  节场的空间,依旧是柔佛古庙那小小的庭院。
  打造的重点,是那些陷入危机的民间艺术及日渐稀罕的民俗口味。
  就不信酬神戏没人看。取代戏班挑起演大戏重担的,是大马唯一的业余潮剧团新山颍川公会儒乐团。三年来从潮州请来两位著名导演及广州潮剧院的司鼓,也从新马泰三地集合了鼓乐文武两侧的“头手”,加上电脑化字幕及报章艺文版上的特写宣传,结果“戏棚”下看戏的老少观众水泄不通,不懂潮语的也看懂潮州戏。
  最可喜的是,戏团向宽中舞蹈团“借角”,渐渐地,几位青春焕发的宽中生也从当初学跑龙套的小角色,升为生旦要角。最近读到一篇文章,身为星洲日报记者的作者说:“同事中有位年轻记者,说他最想做的事,是去参加儒乐团唱潮戏。”
  除了潮州戏,庙会还从槟城请来潮音木偶戏,还有从汕头赢奖归来的潮州大锣鼓,其他节目有潮州美食、潮人民俗历史展、儿童戏曲脸谱填色游戏,街头表演还加上印度鼓和马来鼓。
  把“三月初三锣鼓响”当成一个庙会品牌来经营,珍惜的是那渐渐被边缘化的民俗演艺,以及那曾令自己童年兴奋不已的鼓乐喧天。
 
(原载新加坡<联合早报><现在>专栏<两岸灯火> 12-04-2004)

© 2012 潮州王伉传统文化研究会 版权所有

本站网络实名:潮州市王伉传统文化研究会

服务信箱:czwkctwhyjh@czwkctwhyjh.com 备案编号:粤ICP备13007535号-1